一、研究院簡介
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單位,作為國網公司高端研發機構,以領先性、突破性、創新性為導向,以“三創一化”為特征(原創、首創、獨創、物化),在直流輸電、靈活交流輸電、微電子、新材料、智能感知與量測、電網與環境控制等智能電網關鍵技術領域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研究,突破核心技術、形成創新成果并推進轉化,實現原始創新由跟隨到引領的轉變,盡快建成基礎扎實、平臺開放的國際一流研究院,推動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高端技術發展。
智研院目前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00多人。智研院下設電力電子研究所、電工新材料及微電子研究所、直流輸電技術研究所、計算及應用研究所和信息通信研究所,同時擁有國網智研院美國研究院和國網智研院歐洲研究院2家全資子公司。
二、招聘安排
(一)簡歷篩選
篩選填報我院的學生簡歷。
(二)確定考試人選
確定并通知筆試人選,未通過篩選的學生不再另行通知。考生接到筆試通知后,務必在規定時間前(具體時間見站內消息)登錄招聘平臺確認是否參加筆試(用戶登錄—>待辦事項—>我的消息),逾期將取消考試資格。
如收到多個單位的考試通知,考生只能選擇參加一個單位的筆試,相關選擇一經提交,將無法更改,并視為最終應聘意愿。
(三)資格審查
接到考試通知并在招聘平臺確認參加考試的畢業生,需由本人在規定時間攜帶相關資料,到指定地點進行資格審查。通過資格審查后,憑《筆試考生確認分組單》打印準考證;未通過資格審查的,取消應聘資格。
(四)筆試
筆試時間初定2015年12月6日(如有調整,另行通知),通過資格審核、并在招聘平臺完成考生確認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國網公司統一組織的筆試。
(五)面試
筆試考試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確定并通知面試人選。
三、報名條件和需求信息
(一)報名條件
1、國內院校全日制應屆畢業生(定向和委培生除外),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報到入職時畢業證、學位證和報到就業證齊全;
2、海外院校全日制應屆畢業生,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報到時獲得教育部學歷學位認證;
3、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誠實信用、遵紀守法,無不良記錄;
4、身心健康,有健康的行為習慣。
(二)需求信息
序號 |
需求單位 |
崗位條件 |
工作所在地 |
1 |
電力電子研究所 |
1.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等相關專業。 |
北京 |
2 |
電工新材料及微電子研究所 |
1.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微電子學、材料學等相關專業。 |
北京 |
3 |
直流輸電技術研究所 |
1.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等相關專業。 |
北京 |
4 |
信息通信研究所 |
1.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自動控制、軟件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等相關專業。 |
北京、南京 |
5 |
計算及應用研究所 |
1. 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2. 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安全、軟件開發與項目管理、計算機軟件與理論、數學、統計學、自動化、并行計算、網格計算、機器學習等相關專業。 |
北京、南京 |
注:因進京計劃需上級單位和國家有關部門核定后方可確認,各崗位具體需求人數另行公布。
四、報名方式
國家電網公司人力資源招聘平臺是招聘信息發布、應聘者報名的唯一渠道。
網址:http://zhaopin.sgcc.com.cn
五、考試信息
(一)通知方式
我院將通過招聘平臺和短信發送筆試和面試通知。
(二)資格審查
1、資格審查內容包括:學籍信息與招聘平臺填報是否一致,填寫的各類資格證書、獲獎情況、學術成果等與招聘平臺填報是否一致。
2、考生需攜帶各類資料如下:
二代身份證、學生證;加蓋學校公章的成績單;加蓋學校公章的就業推薦表及最高學歷學籍驗證報告;已取得的學歷、學位證書;英語四、六級證書;相關資格證書、獲獎證書、學術成果原件或復印件。
六、有關要求
1、第一志愿選擇我院者,優先錄用。
2、簡歷投遞開始時間以國家電網公司統一公告時間為準。
3、請應聘者確保通信工具暢通,并及時查詢招聘平臺最新公告。
七、聯系方式
有意者可將個人簡歷以附件的方式發送到以下郵箱(郵件主題及簡歷文件名稱以“姓名-性別-學校-專業-在讀學歷-年齡-應聘崗位”格式)
電力電子研究所:dldzzhaopin@sgri.sgcc.com.cn
電工新材料及微電子所:gwzyy-xclwdz@sgri.sgcc.com.cn
直流輸電技術研究所:zhiliusuo2015@163.com
信息通信研究所:chenhuiwen@sgri.sgcc.com.cn
計算及應用研究所:zhb@sgri.sgcc.com.cn
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
2015年10月28日